语言选择:

资讯中心

和时间赛跑的人

2011/6/1 15:42:00
陈继海(右一)在2010年度“福特汽车环保奖”上。

这是云南正值雨季的时刻,天气瞬息变幻,刚刚还阳光明媚转眼就刮起大风,下起绵绵细雨,不多会儿又放晴起来。在地处云南省西南部的景东县无量山,一场以“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恢复”为主题的村民大会正在展开,村民们放下农活儿聚集在一起。人群中,有老人、有妇女、有壮汉、也有牙牙学语的幼童,他们无一例外认真听着站在中间的老人发言,频频点头,不时还举手提问。老人认真地讲解着,额头上淌下大豆般的汗珠。

这位略显单薄的老人是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陈继海,此行是为了向当地村民讲解珍稀动物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植被如何能尽快恢复。这已经是陈继海第二次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而他的住所就在山上一处简陋的小屋里。

陈继海和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开始了“云南极小种群珍稀物种保护行动”。几年来,他们的脚步踏遍了云南省各个自然保护区。

陈继海曾担任云南省林业厅厅长,多年的林业工作让他对云南这片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而在这片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热土上,有太多需要人们去重视的物种。他说:“除了滇金丝猴、黑冠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等被大家熟知的珍稀动物外,这里还有很多长期被忽视的珍稀物种。如果我们不马上行动起来,它们极有可能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我们就是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

2008年7月,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陈继海出任基金会理事长。基金会成立后,立即吸纳了一批热爱环保事业的新鲜血液加入团队。比如专业是生态学的姚守平,他怀着一腔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加入了这个队伍。3年来,他跟随陈继海完成了大大小小的环境保护项目,而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云南极小种群珍稀物种保护行动”。

3年来,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取得了一张傲人的成绩单:累计投入183万元,在云南境内对11个物种开展了保护,其中动物4种、植物7种,并吸纳了众多社会组织参与其中。截止2010年底,1500株华盖木已回归自然保护区;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逐步增加;1500株萼翅藤也即将回归野外……

一个个保护珍稀物种的项目,犹如一股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到云南这片土地上。陈继海和他的团队也因此在2010年“福特汽车环保奖”上获得“自然环境保护奖”二等奖。颁奖典礼上,基金会理事长陈继海发表感言时说:“奖项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但我们更在意‘云南极小种群珍稀物种保护行动’取得的成效,这比拿奖更加重要。”

令陈继海和他的团队至今难忘的是,由于经验不足等种种原因,极小种群珍稀物种保护行动的第一期项目也曾遭遇了意外的插曲。

豚鹿是一种云南的珍惜物种,从1964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它们的踪迹,人们以为这个物种已经灭绝了。2010年,在时隔近40年之后,突然从保护区传来了发现豚鹿踪迹的消息。陈继海心里十分激动,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他迅速展开行动,组织基金会成立了保护豚鹿的项目。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也倍受鼓舞,投入了极大的工作热情。然而经过长达一年的努力,以及专家的反复鉴定,终于确认原来基金会所保护的并非豚鹿,而是另外一种珍稀鹿种——水鹿。

对于这一意外的插曲,陈继海心里虽然有遗憾,但他认为这更加说明了保护物种的紧迫性。“对于珍稀物种,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都不应该放过。类似豚鹿这样的例子未来可能还有很多,我们的原则始终是,能抢救一个就是一个。”陈继海的性格里,隐藏着一股不会轻易向困难和挫折屈服的韧劲,也正是这股韧劲,让基金会在遭遇了种种困难之后,陈继海和他的团队依然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快。直到现在,寻找豚鹿的工作也仍在进行中。

“豚鹿保护项目”促使陈继海的整个团队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工作,也让他们反思如何更加科学、严谨地开展工作。“如果我们在立项时,能够进行更详实缜密的实地考察,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这方面的遗憾。”陈继海总结说。

据陈继海介绍,目前基金会每一项物种保护项目的启动都是极为严格的。首先通过为期两个月的线上、线下征集,由项目申请方提交需要保护的物种项目,经过初步筛选之后,与相关专家进行深入交流,经过专家鉴定、筛选之后确立通过的项目。接下来将会召开一个专家评审会,让项目申请方针对方案进行进一步地修改,完成一份详细的项目执行方案,最终再经过专家等各方确立之后,才会与申请方签订协议,一个项目也才能正式生效并开始执行。仅仅是确立项目的过程,就要经过4~5个月的时间。

确保每个极小物种的保护项目都行之有效,确保捐款人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到实处,这是陈继海反复灌输给工作人员的理念。

陈继海强调,每一个极小物种的保护项目能够成功,除了项目申请方和基金会的共同努力,和当地群众的支持也是绝对分不开的。

陈继海发现,极小物种保护工作和当地群众的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群众本身生活在保护区,和这些珍稀动物长期生活在一起,只要做好他们的动员工作,项目开展就顺利多了。”在各个保护区,绿色基金会都会和当地群众反复强调:“野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森林则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

2009年,陈继海和基金会秘书长邹恒芳等一行人去文山考察原生华盖木的保护工作,发现一些村民为了增加收入,在华盖木下种植香料,影响了华盖木的自然生长。基金会工作人员随即与村民进行了耐心细致地沟通,基金会再去考察时,发现所有的香料都已经被清除,“这说明只要我们把道理说明白了,村民们都是很配合的。”

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也有一些村民不合作,擅自进山砍伐珍稀植物。对于这样的行为,陈继海也能站在村民的角度为他们考虑:“有些偏远地区的村民生活很艰苦,他们也有苦衷,不能把破坏环境的责任全部推到他们身上。”让陈继海欣慰的是,随着基金会宣讲活动的不断深入,更多的村民都意识到了环境恶化的严重性,他们自发地组建了社区巡护队,定时进山巡护,禁止他人狩猎砍树,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

了解到村民自发成立巡护队的情况后,绿色基金会立即成立了支持巡护队的专项基金,比如支持丽江老君山社区巡护队、梅里雪山社区巡护队等等。除了资金,基金会还向巡护队提供工具、睡袋等等,甚至还细心地给巡护队配备了数码相机,让他们巡山时拍些照片,不仅能够每隔一段时间对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测,还能将所拍摄的照片收集起来,举办摄影展。比如,一场名为“生命之美”的环保摄影展,就让许多观展的人们领略到了云南之美。“现在,云南的不少地区也都自发成立了一支支社区巡护队,发展的形势非常好。”陈继海说。

几年下来,自发为极少物种保护项目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层出不穷。另外,在绿色基金会举办的认养油橄榄活动上,普通市民、企业纷纷被动员起来,积极踊跃地认养油橄榄,场面极为热烈。就是这样的星星之火,让极小物种保护项目不断延续了下来。

基金会还和云南高校建立了紧密联系,争当基金会志愿者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与其把时间花费在上网和玩游戏上,还不如身体力行到基金会学习,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苏红说,她将来找工作的方向也锁定了像绿色基金会这样的环保NGO组织。“通过和基金会合作,学生们有机会和NGO组织直接接触,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益处。”一直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基金会活动的苏腾伟老师说。

“基金会从成立到今天,已经走到了第4个年头。无论是挫折或者荣誉,都应该掀开新的一页。”陈继海已经邀请环保专家为基金会编制了一个5年的发展规划。“以后的项目到底需要资助多少资金,做多少个项目,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在陈继海心目中,已经拥有了一幅广阔清晰的蓝图。未来,他和绿色基金会还将加快脚步,争分夺秒,在保护极小物种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联系电话:0871-65018953     传真:0871-65018953
机构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昌路中央丽城2期8幢1703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4 云南绿基会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923号

关于我们 | 公益项目 | 筹募捐赠 | 联系我们
滇ICP备12002087号-3  技术支持:意酷网络
网络备案 滇ICP备12002087号